相比标准厕所的建立,农村如厕习惯与观念也亟需改变,厕所是文明的晴雨表,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成效。
山东未来农村厕所可能较多使用的两种地下结构。
据称,标准厕所寿命可达100年,属无害化卫生厕所,告别昔日脏乱差。
日前,山东出台农村改厕两项地方标准,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标准,山东广大农村的“标准厕所”可能会使用四大模式,根据地形地貌与具体位置不同有所区分。
6月1日,齐鲁网独家报道《山东将统一农村厕所样式 不同地区有四种模式可选》报道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引发了网民讨论。有支持声也有质疑声。齐鲁网评论员戴先任认为,“重视厕所问题,抓的就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真正的民生问题。”
那么,农村厕改必要性有多少?山东这项政策如何出台?未来的农村如厕条件会不会有根本性好转?齐鲁网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为什么要掀起“厕所革命”
“一个土坑两块儿砖,三尺土墙围四边”
“一个土坑两块儿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到了夏天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是部分农村地区厕所的真实写照。
济南市民刘女士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刘女士的公婆住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十几家共用一间旱厕,中间用砖墙隔开男女,天不热的时候也要捂着鼻子进出。“每次回村看老人之前先在家上厕所,来回一趟七小时,中间就一次厕所也不去了。”
“厕所问题是城乡差距明显的表现之一。”在日前的厕改新标准发布会上,山东省住建厅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耿庆海表示,推进农村改厕,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他直言,“进城不能忘爹娘,一定要解决农村如厕问题。”
“厕所”是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也是全世界曾面临或正在面临的难题。19世纪的伦敦,因为排污设备差,市民普遍直接把粪便倒入下水道,泰晤士河沦为巨大粪水池,当时的婴儿夭折率很高,诸如霍乱这样的疾病滋生。有媒体报道,时至今日全球还有40%的人生活在到处是人类粪便的环境里。
要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
山东出台农村厕所标准
2015年11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2016-2018年,计划每年改造200万户,到2018年底,完成约647.3万农户的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基本实现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5月31日,山东省质监局联合省住建厅向社会发布《一体式三格化粪池》和《一体式双瓮漏斗化粪池》两项地方标准,6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称,两份施工标准与一份卫生厕所使用管理标准不日也将发布。
据了解,山东广大农村的“标准厕所”可能会使用四大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在一般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厕所改造;在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村庄,全面采用水冲式厕所;在山区或缺水地区的村庄,推广使用粪尿分集式厕所等。
“这就要求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合理选择改厕所用产品。如何确保改厕产品质量,确保改厕后千家万户能够用上安全、保质、耐久、卫生的厕所,制定实施厕改产品标准至关重要。“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张健如是说。
未来农村厕所或有四大模式
一般农村地区冲厕只用半瓶水
那么,未来统一样式的农村厕所会是什么样?标准发布会上,企业代表之一、山东一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黄文泉告诉记者,“两项标准是针对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地下部分的,属于小型整体式的环保型化粪池,适合农村家庭使用,可能是一家一户,也可能是多户共用。”
“北方寒冷的冬天,传统的砖砌化粪池容易出现冻池现象,出现渗漏,而且开挖面积大,容易污染地下水,也容易滋生细菌和产生恶臭。”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海云介绍,使用三格化粪池式或双瓮漏斗式厕所,因为造价低、无渗漏、密封性好,成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优选。
“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工作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单个工程量小,总体工程量大。二是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标准高。三是建设时间短,使用管护时间长,涉及农民住户切身利益。”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张健表示,为了确保改厕工作顺利进行,省质监局在两项产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基本确定了要确保厕所设备使用寿命、使用过程无渗漏、严寒条件下不冻裂、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无后续污染、方便维护等总体要求。
据了解,未来山东农村厕所可能会分以下四大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推广使用水冲式厕所;在一般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厕所改造;在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村庄,全面采用水冲式厕所;在山区或缺水地区的村庄,推广使用粪尿分集式厕所等。
“从结构原理上而言,三格化粪池稍好一点,由相连的三个池子组成,粪便在池子内经过30天以上的发酵分解与沉淀杀菌,第三池粪液会成为优质肥料。双瓮漏斗式化粪池也可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这样的化粪池一年清掏两次即可,每次冲厕用水仅为0.3-0.4升左右,相当于不到半瓶矿泉水的水量。总体上看,农村厕所冲水量仅约为城市水冲式厕所的1%。”
原文来自——齐鲁网城乡环卫报